中國電力網(微信公眾號:China_Power_com_cn)獲悉,6月17日9時22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乘坐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升空。按計劃,他們將前往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駐留三個月。進入空間站之前,宇航員們主要待在飛船中。
一般來說,載人飛船可以采用太陽能發(fā)電、核能發(fā)電、燃料電池和蓄電池等方式供電。采用哪種方式供電,要根據載人航天器的用電功率大小、在太空停留時間的長短等因素來決定。
據了解,神舟十二號的電力系統主要是由太陽電池翼和儲能電池構成,太陽電池翼能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供飛船使用。這個強大的電源系統,簡單來說,就是“太陽能發(fā)電加電儲能”的形式,高效又清潔。
公開數據顯示,之前神舟九號飛船的功率只有1800瓦,相當于一臺普通家用空調或者是一臺功率高點的微波爐的功率。一天飛下來,這個“大家伙”的耗電量只有40多度。
而配置豪華的天和核心艙的供電系統與飛船差不多,但“塊頭”要大很多,天和核心艙配有一組發(fā)電能力為18000 瓦的太陽電池翼,單翼面積67 平方米,雙翼面積130多平方米,比普通人家的房子面積要大很多。
在光照區(qū),太陽電池翼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供整艙使用,同時為鋰離子蓄電池儲存能量。在太陽無法照射的陰影區(qū),蓄電池負責為整個艙體供電。電池采用陶瓷隔膜, 具備良好的防止內部短路性能;同時,電池組內使用阻燃材料,防止因高溫引發(fā)燃燒,很安全。
中國電力網(微信公眾號:China_Power_com_cn)注意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科技委主任李明研究員日前曾表示,經過十余年持續(xù)研究,中國在空間太陽能電站方面已經大幅縮小了與國際先進國家的水平,進入世界前列。如能保持并進一步加大研發(fā)力度,中國有望成為世界首個建成有實用價值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國家。
據了解,空間太陽能電站是一種用來收集、轉化空間太陽能,并以無線電波的形式將電能傳輸到地面電網的發(fā)電系統。該類電站的發(fā)電功率可達1-5GW,發(fā)電量與地面核電站相當。
與地面電站相比,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直接接觸太陽光而不受大氣阻隔,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fā)機構(JAXA)估算,位于太空中的太陽能電池板所接受的太陽光強度為地面上的1.4倍。同時,空間太陽能電站可以擺脫晝夜和天氣影響,實現24小時不間斷供電。最關鍵的是,該電站不受電網限制,可以通過無線電波直接向有用電需求的地區(qū)供電。
中國電力網(微信公眾號:China_Power_com_cn)查閱公開資料發(fā)現,自2008年起,中國已將空間太陽能電站研發(fā)工作納入國家先期研究規(guī)劃。近年來,先后提出了平臺非聚光型、二次對稱聚光型、多旋轉關節(jié)以及球型能量收集陣列等空間太陽能電站方案,同時在無線能量傳輸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步。
當然,除了上述技術,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建設、運營還需要巨額的投資、廣闊的市場以及環(huán)境、政策等因素配合。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宇航員所用的電很可能來自國網太空電力公司。
評論